top of page

哲思篇

 


       
       宇宙万有,有生于无,无中生有。宇无内外,宙无始终。日月循环,周而复始。和光同尘,结缘之始。散而为气,聚而成形。物理世界,皆由地水火风的物质和合而发生宇宙间万有的种种变化,由因缘和合而生起,因缘变化而灭亡。
       
       生命是刹那变化而又相续变化的运动系列,是一道光进入一具躯壳中,然后以物养物地做一场春秋大梦。“生者寄也,死者归也。”
       
       大道本无首尾,若水无源无归、应物无穷。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这个不偏不倚的世界让每个生命都得到他该得的,也让每个生命在其中创造着自己的未来。
       
       上下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宙。人类对于宇宙和人生的认知和探索,先有了神秘玄奇的宗教,后又产生以智慧思辨探究的哲学,复有以物质实验为深入的自然科学。宗教和哲学的理论不外乎神造论、自然说,一元、二元、多元论,有神论、无神论,有因无因、唯心唯物等等。如今都在自然科学的祭台上斗法。
       
       宗教,显示了人类探求对神性的理解过程,基于摆脱生命的繁琐和无聊,希冀超脱自我中心、去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同宗教,乃是上天向人心说教的不同语言。宗教信仰所揭示的真理是不着痕迹的睿见;而宗教机构由有缺陷的人组成。
       
       宗教不光是道德,但缺乏道德基础就不能站立。活的宗教,感召灵魂去参与最高的探险,去跨越人类精神的丛林、山巅和沙漠,去面对真实、主宰自己。打开精神视野,让生命从肉眼视野的局限中延伸、扩展惟一无条件的善,乃是延伸出去的洞见,扩大人类对万物终极性的了解。
       
       宇宙间没有绝对的事物,随着时空的变换都在发生变化。所以,面对无限广阔的未知,尽管有科学上的种种成就,但人类其实所知甚少。过去,宗教以神秘玄奇揭示生命的真谛,现今,科学以精详剖析探寻生命的究竟。未来科学发展的归趋,正为追溯昔日宗教的目标,终无二致。
       
       天地万物在动态中生生不已,因此,是非,善恶,祸福都无绝对标准。动态永无穷尽,数理的开发也永无穷尽。
       

       
       西方文明中约占三分之一的部分带有犹太祖先的印记。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是同根同源。他们认为上帝对人类有过“四个阶段性的伟大启示”:1、通过亚伯拉罕启示一神论的真理;2、通过摩西启示十诫;3、通过耶稣启示黄金法则——爱人如己;4、通过默罕默德明确在律法中体现上帝美丽的情操。这四位先知都被视作上帝真正的信使。
       
       犹太人爱好自由的思想,拒绝压抑和怀疑。认为人类乃尘土和神性的混合体。“短暂的生命伴随着痛苦,岁月的结束如一声叹息。”
         
       一神论:将人格主义集中在单一的、至高的、超越自然的意志上;多神论:将每一种主要的自然力都赋予神性、冠以神名。
       
       耶稣到处行善事,以邀请性的姿态宣扬“博爱”精神,语言新颖、活泼,让人产生“同意的动力”。他并不把他教训的权威设在他本人或远处的神那里,而是设在听众心中。他用美丽的语言,表达与世俗相反的价值,震撼人心。他无私的爱、透明的喜乐、以及超自然的力量,是把人连结到神的桥梁。
       
       智慧的传统:谦虚、仁爱、诚实,加上十诫:不凶杀、不偷盗、不说谎、不奸淫等,是跨民族、跨文化的,真正属于全人类精神文明的普世价值。
       
       虔诚的信仰、纯洁的爱心,很有感召力。但信者永生,不信者永灭的观念有强烈的独占欲和排他性,引发狭隘和极端,制造对立和仇恨。令人怀疑这是否为先贤圣哲的本意,抑或是后人偏执的误导?
       
       文明的对立面是愚昧和野蛮。任何一种文明都会由于多种原因而自我迷失,在遭遇其他文明的冲突中才能清醒,并于交流、沟通中长足发展。
                                                                                                                                                                   
       苏格拉底说:道德与智慧初无分别,而邪恶系由无知而来。亚里士多德说:植物灵魂司营养,动物灵魂司情欲,人类灵魂司理性。道德协调这三者,以理性驾驭情欲,为德行的究竟。
       
       西方哲学家将人生境界划分为三个阶段:1、审美(感性)阶段,追求感官满足。很多人一辈子都停留在这个阶段。2、道德(理性)阶段,在领悟到无聊和寡德而追求精神上升。是非分明,行为完美,但处于规范和自我克制中陷入烦恼痛苦。3、宗教(信仰解脱)阶段,不受物质诱惑,不怕舆论压力,挣脱尘世网络,漠视道德评判。只是单独站在旷野上与上帝对话,在偿还人生债务的剧痛中感受快乐。
       
       信念偏重于感情的需求,求知偏向于理性的探索。而理性的求知常会怀疑感性信仰的可靠性。人世间(包括一切宗教道场)都是龙蛇混杂、凡圣同居。信仰过于著相,便成宗教心理病,难以治疗。世上各派宗教、哲学各执长短,若守诚、善、正,则殊途同归。
       
       人世百态不平等,但宇宙本体之性在种种差别相中平等。真理没有界限,不需要标签,也不隶属任何专利。宗派门户的标榜,是明悟真理的障碍,使人产生偏见。
       
       当今世界,宗教信仰与科学技术都已进入互相启发、交流的时代。因此,有识之士应摈弃宗派门户的偏见,不再自缠自缚、互相攻讦。应平等尊重、互相切磋,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为提升人类精神层面而共同努力。
       
       科学的发展,促进人类生活享受,也引发物欲横流的病态,须赖宗教拯救人心。所以科学与宗教是存在宇宙间的两股力量,相并行而不悖。
       

       
       中国文化早在《易经》的系统中,就摆脱了宗教的外衣。易理之学,属于哲学范畴;象、数之学,属于科学范畴。宇宙万象,变化莫测;人生际遇,动止纷纭。综罗易学“理、象、数”的内涵,无非教人知变与适变而已。知变是“理”智的结晶,适变是“象、数”的明辨。
       
       中华传统文化有其超越时空的价值。四书五经,都源自《易经》。《易》,上日下月,运行变化也。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弥纶天地之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人身上的精气神,即自然界的热力光,这三种能量充斥于天地宇宙之间。易,即变易、不易、简易三原理。原则是渐变,突变来自渐变,变是永恒的。上等人领导变化,中等人把握变化,下等人跟随变化。
       
       学易,不思进德而只求修业,便无法以易之境界涵养德性,变化气质。夫气质不变,邪象生矣。……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人类的学问都超不出《易经》揭示的真理,宇宙运行的法则不可违背。命由己作,相由心生,祸福无门,唯人自召。故而“善于易者不卜”,万事先知,并不吉利。
       
       太极图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半黑半白表明了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中间一条S曲线形象地反映黑白的运动变化;两个鱼眼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显示阴阳各自向对方转化的内涵。
       
       阴阳,是中国上古文化关于自然物理理论科学的先驱,并使科学进入哲学理念。阴阳互变定律揭示万有互相对立、消长的法则。阴阳合则生,离则灭,错则变,平则恒。万法因缘所生,缘变则变。因世事变数太多,故定数只是局部和短期的现象。
       

       
       世界历史上最发人深省的现象恐怕是:在西方,同根同源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形成水火不容之势,同室操戈了数千年;而在东方,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却与儒、道融合,丰富了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并形成了灿烂辉煌的大乘佛教,在世界大放异彩。
       
       东方文明,在中国独有儒、道、佛三家之说,互相异趣而复殊途同归。见地未臻圆通的偏执者互相排斥;圆融博达者乃力主沟通、合辙。
       
       佛家的学术思想,自唐以后,大多入于禅宗之林。而道家自唐以后,受佛教密宗影响,主张性命双修。这实为中国文化学术思想发展史上的奇迹。
       
       中国传统文化源自上古“天人合一”的天道观,从不徒托空言,无论道家的“修心炼性”,儒家的“存心养性”,佛家的“明心见性”,都强调自心内在的智慧领悟,并归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用。不像西方学术文化皆重视思想辨聪,并独立为学。
       
       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是奇迹,世所罕见。归因于:早早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普及的文字系统,和一个对社会历史开放式的对话系统;有一个辽阔而稳固的承载地域,并一直以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的严重灼伤;因地理阻隔和农耕生态,避免了远征即自杀,被征服即毁灭的命运;科举制促使传统文化发展,并能相对合理地选拔人才,没有让社会长期陷于整体性僵化或无序状态;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汇融合中,呈现文化的多元性,并在不断汲取外部资源的过程中,长足发展。
       
       美国式的文化和民主,是以英国清教徒传统为主流,综合西欧多国文化融合而成,在与蒙昧和野蛮的博弈中脱颖而出。华盛顿、林肯等先贤,以他们伟大的人格力量,奠定了美国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基础。但是,大国和强国的霸权主义,本质上跟恐怖主义一样,都与“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背道而驰。
       
       政治,是社会管理的模式和学问;宗教,为引导人类心灵升华和归宿。两者属于不同的领域。历史的教训告诉后人,政教合一容易导致极权专制和社会黑暗,以及信仰的盲目和愚昧,实不可取。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一直信仰自由。不管是外来宗教,或是本土宗教,只要导人为善,有益于世道人心,一概容纳尊敬。从无因宗教信仰不同而产生仇恨,甚至大动干戈。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胸襟。
       
       圣哲之教,都是针对人性恶习的药方。儒家针对古代权贵自私伪诈的毛病,开出“仁义忠孝礼智信”等良药;老子以身作则,展示“慈、俭、谦”三味偏方,都可治百病。印度的阶级森严,所以释迦摩尼开出“慈悲、平等”两味重药。在西方,为对治狭隘、粗暴等病症,耶稣大开“博爱”的单方…… 人性本无善恶之分,但一旦迷失本性,便大多过着“蔽善从恶、以迷为乐”的病态生活,却不知去恶为善才是健康的人生。
       

       
       中华文明的核心:儒家的“和谐中庸”,道家的“无为超然”,佛家的“智慧圆融”,构成了中国文化思想的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光耀古今。而删繁就简,即一个字:“道”。
       
        “信为道元功德母。”有信仰的人,都知道乐善好施、行功立德。而无信仰的人不信因果轮回,不信灵性不灭,从而无法无天、胡作非为,迷恋外在享受,为了贪欲而造业堕落。
       
       信若无解,信是无明;解若无信,解是邪见。缺乏正见者,都喜欢依自己偏见的习气,在互相对立的矛盾观点上,各自建立一套理论,互相争辩、攻击,误己误人。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教本人设,道是人行。 信仰宗教,是为净化自己的心灵,非是庸人自扰、互相排斥。不论皈依何教,都不应毁谤他教。大爱无疆、大道无垠。分别执着,斗法不休,终究堕落。
       
       无论研道或修行,都富于高深的学理。要因人而施,对症下药。只有活用的指导,并无呆板的妙术。如果对于道理没有通达,仅凭一点旁门功术,或练气,或守窍,认为就是无上秘法,极易走火入魔。神仙丹道,从周秦的养神,汉魏的练气,到宋元的练精,虽然都宗奉黄老,但与老子的清静虚无,早已大相庭径。
       
       老子的【道德经】,主“清静无为”为道之宗旨,以“无为而无不为”为道体之用;以“虚心实腹”、“专气致柔”为养生入道。“无为”,非不为也。尽力而为而无得失之心。但世人躁进,迷于荣利,攻心斗智,竞相伪饰…… 若非‘致虚极,守静笃’,‘绝巧弃利’,‘绝圣弃智’,实难领悟其‘道法自然’,‘无为无不为’之真谛。
       
       庄子认为:能明白“天下万物本为一”之理,便视四肢百骸为尘垢,生死循环为昼夜。对身外得失祸福不计较,弃声名如泥土,能与时俱变。
       
       《大学》是“四书”之首。以“明明德”,“亲民”,“至善”为三纲,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对道德修养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作了系统的论述。
       
       《大学》阐述的七证修养工夫,“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实为中国原创的儒家心传,为后来的道家实修者所引用,也为佛家传入中土时,借用来说明禅定的方法,影响后世甚为深远。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儒家修身养性以“先知后止”,来降伏自心的妄念烦恼而归于平静。对于“知止而后定”的修习,要数佛家论述得最为精详、科学。
       
       孔孟的儒家思想,是为完善现实人生,建立伦常规范,以安定现实世间为目的。老庄摄身养生的主旨,在于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完成超越世间,超然物外的解脱自在。而社会长治久安,天下太平是儒道的共同愿望。孔孟以仁义为教化,老庄以道德为归趣。
       
       宋代理学外儒内佛,“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欲使学问与道体合一;体会心性本然,本立而后道生。主“敬、诚、静”工夫,类似禅定。然而,其见地造诣只得意识心念清静,便“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出入佛老,反求六经”的理学,舍本逐末,误解孔儒心印。致使传统文化走向偏执沉沦,导致近代的全盘否定,命若悬丝。这一过程,比起西方的“黑暗时期”和“经院哲学时期”更为长久。
       
       劝人为善,引导人心清净、升华,是佛法与几大宗教一致的基本立足点。但佛法又不同于其他宗教:宗教注重信仰,佛法信解并行,注重智慧开悟;宗教不能人人成主,佛法平等,人人可以成佛;宗教执相,佛法破一切执。
       

       
       唯物主义的一世论,使人类崇尚物质,精神空虚。人性或沉缅于物欲的贪爱中腐化堕落,或纠缠于人情的妒恨里变态疯狂。而一神多神的二世论,有精神安抚,提升道德的作用。但盲目的信仰易使人产生怀疑和空虚,到头来,还会落入唯物主义一世论的魔界。三世论,即因果轮回,是印度宗教的特色。而佛教的论述最为究竟,揭示人类与一切众生,是无限生命因缘和合的延续。
       
       人生数十载寒暑,孩童老迈过其半,夜眠衰病过其半。不知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烦忧苦乐,聚扰其心。近如身心性命所自来者,犹未能识,遑言宇宙天地之奥妙,事物穷奇之变化,固常自居于惑乱,迷晦无明而始终于生死之间,审可哀矣。
       
       众生自性之海原本宁静、清澄、光明。但一朝陷入轮回的漩涡,便身不由己地随着业力的支配,潜藏着习气的熏染,显露着各色分别异趣,在滚滚浊浪中头出头没。
       
       世人为各种痛苦所逼,究其根本,主要是源于对利他的漠视,对无常的无知,对死亡的毫无准备。人类社会是自作自受和共作共受的因果而成。都在前因后果,造业受报的过程中变化迁延。
       
       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之中。心念漂流不停,累世轮回不己。付出奉献是聚福,一无所求是增慧。只求取不付出,便形成烦恼痛苦,多障碍人生。心若没有栖息地,无论身在何处,始终在流浪途中。
       
       人类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后,便有人性的需求,即寻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孤立的命运使人感到不安和焦虑;死亡的结局使人难逃痛楚和恐惧。因此,人的生存经常处于不可避免的失衡状态之中,这些“失衡”就是佛法所要引导解脱的“自性烦恼”。
       
       人生,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现象。生命是永恒的,但生命的现象是变化不定的。业,包括善业和恶业,是道德的因果律。人的每一思想与行为都产生看不见的铸刻,无时无刻不在雕塑着自己的命运。
       
       累世的业障和前世今生的因缘构成了人的命运,人生轨迹便受阴阳五行气数的控制和左右。相由心生,心若改变命运也会改变。人若能破除我执、放下解脱,命运气数便拘他不得。
       
       人大多为命运、气数所拘,生死流转。改造命运的要诀是断恶修善。佛教不是定命论和宿命论,是努力论。讲因果也讲因缘,过去的因加上现在善恶勤惰的缘,结果就会改变。
       
       世人常感不足,于是产生渴爱,梦寐以求,无明妄想引发痛苦烦恼、造业受报。修行,就是要从贪欲的、妄念纷飞的生存状态中解放出来。自心烦恼时,世界是五浊恶世;自心清静时,世界便是光明琉璃净土。静思观照,是通过自我觉识、自我省察深刻了解自己和外界的一切;从而达到消业清净 、智慧觉悟的境界。
       
       人的灵魂通过需求的上升层面,从感官享乐、努力成功、到懂得责任奉献,最后进入无限永恒的境界,是随着放松对物质刺激的执着,逐渐从自利中解放出来的心灵升华。人以自我满足为目标的每一个欲望,都是给自己的一种束缚、一堵围墙;而每一件慈悲和善举,都是一次解缚和卸砖。
       
       人在独处静虑中,才能对人生作最深刻的思索。生命的脱序由自私的渴求造成,故应从自利的狭窄限制中释放,进入宇宙生命的广大天地。
       

       
       哲学以探讨宇宙万有之真理为极则;宗教以生死依归相号召。唯物论的断见,视人死后与草木同腐;宗教的常见,认为人死后精神永存;还有生死不可知论等……佛法揭示时空无限、生死一体,无主宰、非自然,因缘所合……
       
       佛教,可称为具有高深哲学理论和科学实验的宗教。世间一切学问,都是为了探讨、解决身心、性命问题。但彻底唯心论者,并不能摆脱物质世界的束缚;唯物论者,随时应用的仍是心的作用。哲学把理念从物理世界分离开来,科学强调客观世界的独立存在。这些理论互相矛盾,无法统一。佛法有条理、有系统地说明了心物一元的真理,从三维时间和四维空间的数理演变,揭示宇宙万有,是一个完整的数理世界。
       
       未见天地间生物之无因而来者,因皆乃自有与依他共同存在,形成之业力,有强弱、长短、相吸相斥之分别。心力相荡,物质以生,其中微妙甚深。善恶念力,同类易感,故有天堂地狱、六道异生之分途。
       
       人智易执,迷头认影。故佛法巧设权言,以透脱滞见,独露实相,寂然空静,能生万法。体性空寂中,有一灵明妙觉之知性,含裹十方,光耀独朗。然妄行生乱,则变异为无明,带质生为色身。
       
       心力:即念力、业力、通力,离心向心、动静顺逆中互相消长、变化。因果律乃心力作用之不易原则。心力和光能都缘起宇宙本体功能,光波振动变现不同色相。体性之光,寂然无象。常光流注,动力与光热俱生,光尘缘合,生出宇宙万有。
       
       本体功能,力之运行,具足声光电化之变化。天体为一电组织,大地为一电磁场。电磁空静如无物,互为摩荡而起用,生成万有而归灭。因而人与宇宙万有,电磁可以互通,心灵可以交感。
       
       本体常寂光,即如来藏性中,生出光和力,为物之极微。原子、电子非极微之微,仅为体性具足万有之一点。心光灵知昭昭,无相无形,遍含万类。心物一体,互为因果,相生相灭。当心之用,带质而生,即具光和力。
       
       人由身心两方面组成。身体属于自然物理、生理物质的现象,是偶然的、暂时的、受时空限制的生老病死的过程。人对自己的身体只有此生的使用权,并无永久的所有权。故而此身非我。人生,心为主体,身为附庸。但人身难得须珍惜,修身须从正心入手。“心性之学”,儒道佛无异也。
       

       
       人生有很多困惑,理性最多只能作出解释,而无法给予解决。理智靠逻辑来支撑,而逻辑常常无法面对矛盾。悟性作为一种整体的理解,天然具有包容矛盾和全面平衡矛盾的能力。
       
       入世悟道,是东方最深入也是最浅出的人生哲学。哲学的学问无非是追寻事物的本质,区分现象的种类,把握转化的规律。即质量度三个要素,其中犹以度的把握为最难,难在凡事不走极端。成熟文明的实质是:善于选择妥协,走中庸之路。
       
       孔子曰:中庸,即“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用心去体验自然运变法则、顺应物理之法。大自然万物生长的契机,都得益于大地运变之中道。“极高明而道中庸。” 不审时度势,即宽严皆误。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这幅著名的楹联,语出清末名将左宗棠。短短24字,浓缩了我国古贤“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哲学。
       
       中华良医都遵循中庸之道,注重人体阴阳五行的平衡。扶正祛邪,即不战而胜。《孙子兵法》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战而胜。兵道与医道相通,
       
       “两边不住,中道不存。”如来演说毕竟了义之法,都是离了矛盾对立的理论,直指真谛的实相,以远离生灭的妄心。
       
       理性相当于佛法中的分别识,让人类在趋利避害的本能中有善恶好坏的分辨,也让人类在自觉的意识中产生焦虑和漂泊感,并引发人性的各种需求以及寻求这些需求的痛楚和挣扎。因此,佛法认为分别心是烦恼痛苦的根源。人类要解脱烦恼痛苦,必须不贪恋,不执着。
       
       “直心是道场”。佛法由本体而非道德的方式去趋向真理,认为欺骗远比邪恶更愚蠢,因为削减了自身的存在(不敢暴露自己的真面目),以加厚自我之墙来囚禁自身。
       
       佛法揭示宇宙人生:无主宰、非自然。心物一元,缘聚缘散。不承认“神我权威主宰”,但也不否认形而下神我的存在。佛家对宇宙万物因果互变的揭示,与道家有无互为生灭的观念同出一辙。
       
       佛法包容一切宗教,认为尽管众盲摸象,各执一端。但对道的认识,仅是程度深浅的差别。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如来所教,唯有二事:一、读诵闻思;二、断惑证真。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
       
       佛陀的慈悲,是要解救人类的心灵之苦和肉体之痛。学佛修行的过程,就是克服、战胜内心和外在一切诱惑的过程。真正的觉悟必须摆脱一切迷信,完全皈依自心明灯。
       
       佛经难读,不仅在于文字,更因其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倘领悟不能通达因明,静思入神,并从真修实证入手,会之于心,实难窥其堂奥。
       
       中国的禅宗,是把最高深的佛学,以心法求证形而上道的复杂而详细演绎的方法,归纳到最简捷形而下的人生日常生活,即在平常事物之间,便可证得。使佛法普遍深入社会上、中、下各阶层,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之一。后世出现的流弊,如一些学人未证悟言证悟的口头禅,一些理学家徒托空言的疏阔、狂放等,都不足掩其光华。
       
       禅宗摆脱了形式和教义的束缚,其教授法和精神面,表象上是非宗教、非哲学、非科学的,但实质上是大自在、大智慧的解脱,故而能为宗教、为哲学、为科学作综合性的解答。禅宗的精神和求证方法,能使人类真正摆脱物质欲望的困扰,达到精神心灵的真实升华。
       
       禅定,是世间各宗教、各哲学派别,甚至是一般养生、习静者的共法,非禅宗专利。智慧解脱才是佛教的不共法。修行正道,是向内心求证的觉悟;外道,则是于身外世界寻求解脱。
       
       天地宇宙与万物,都是一个“物化”作用的“造化”生机过程。物质世界是身外之物,而人身是心外之物,都属于暂时拥有使用权而已。众生无明迷惑,执着贪爱欲望,才会在六道里面头出头没、轮回不已。
       
       心物一元,心能转物。但现代文明社会物质至上,人类几乎完全“心被物转”。所以需要重视“治心制物”。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心无执着,便能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
       
       大道至简。物质上温饱简朴足矣。人生的价值在于追随先贤圣哲的睿智,去探求宇宙、生命的真谛,从而觉悟至善、了脱生死。 修未断之惑,证已悟之真。佛法提倡自性觉悟,而宗教寻求神的保护。
       
       宗教所欲解答的实为人类最关心、却一直无法加以阐释、解决的命运归宿问题。佛法开示的缘起性空的道理,可使人类冲破对现世实执的枷锁牢笼,从世俗的生存中超拔出来,去体悟本如虚空一般广阔的心性。
       
       西方一位心理学家说:佛陀认清了人性痛苦的原因——贪婪。他要人面临这样的选择:继续贪婪受苦并陷入其轮回,或者舍弃贪婪,了断痛苦和轮回。人类除了二者间的抉择外,没有其他的可能性。事实上,为了选择完美,我们必须觉醒。
       
       佛教不强人盲从,但凡有思想智慧之人,就佛教道理深思谛观,则未有不怡然焕然,心安理得者。西方著名学者认为:佛教高出一切宗教。虽科学、哲学有长足进步,然其发明最如理处和佛法相通,况佛法有其最深奥广大处、最真实适用处,决非现世一切学术宗教所可企及。
       
       爱因斯坦说: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应建立在宇宙万物合而为一的意识上。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得到的体验。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佛教原本是来自异国的外来文化,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亦对中华本土文化的丰富、成长与升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今天中国社会人群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常用语,皆从佛学经典中引用、点化而来。又如不少文学成语,亦是在佛学经典的翻译流通过程中,添入我国文学宝库。佛教禅宗思想,亦促进了后世儒家理学与心学的发展,盂兰盆会、吃腊八粥等风俗亦渊源于佛教。
       
       虽然佛教几乎是一进入中国就立刻受到皇室极致推崇,甚至一度被奉为国教,但也存在着和中华本土文明的融合问题。面对中国本土知识分子为捍卫本土固有文化而激发的儒佛之争、佛道之争,佛教传教法师们亦始终坚持慈悲为怀、平等包容、仁爱和平、以理服人的原则,以数度学术辩论,引导佛法与中华本土儒道文化融合互补,并建立了中国特色的丛林制度与汉传大乘佛法,使佛教完全融入中华文化体系,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形成中国两千年来文化多元并存、互补互融的格局,以至于今天说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总是儒、释、道三家并举。
       
       放眼世界史,即使得到所在国中央政府的支持,佛教亦从未假借神意而强迫其他宗教徒改宗易信,以及发动宗教战争,企图消灭异教与其他文化。这不能不令人叹服:佛教是真正崇尚尊重生命与理智、平等、博爱、和平的伟大教化。
       
       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生活在最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下的古代印度,却始终坚持众生平等。他反对以种姓、等级论人的高下、贵贱,强调以道德、智慧的修持,达到人生理想境界。
       
       早期佛教的僧团管理,依据戒律,执行教团制度的权力交由大众,凡事皆要会议,杜绝独断专行,凡事必经交付提案,大众集会讨论、决议,以多数表决通过,始能公布、实施,充分体现了民主、法治精神。牛津大学出版社《印度的遗产》一书中,对佛教“三番羯磨”的民主会议制度,论述甚详。塞德兰侯爵不禁惊叹道:“我们今天国会制度的基础,竟可从两千多年前印度佛教徒的会议中见到,真是令人惊奇不已。
       
       在指导人类现实生活方面,佛教提倡觉悟“业力缘起”的生命观,指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莫言不报,时节未到”的三世因果报应定律,启发世人为自身、为他人、为家庭、为家族,为民族、国家、世界人类,乃至于一切众生,切实承担责任,从而缔造幸福的生活。
       
       佛法揭示悟道、成佛并非遥不可及,修行是在日常吃饭穿衣、工作生活、人际交往的一念一言一行之中,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主张服务大众、勤劳工作,“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更进一步揭示众生共业缔造世界的真理,提出“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理念,倡导人人从我做起、从我心做起,集合每一个体的道德自觉之力量,来奠定理想社会的基础。这一点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尤具指导意义。
       
       
      


 

bottom of page